广州能源所成立于1978年,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作为主责主业,是目前国内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研究最早、布局最全、综合实力一流的国立科研机构。“十四五”期间,聚焦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与利用三大主攻方向,面向未来布局数字能源理论方法和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器件循环利用、二氧化碳捕集驱采水合物技术等新兴前沿方向。2017年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和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现有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67亿元。现有在册职工484人,其中正高级77人,副高级104人;在读研究生543人,其中博士生135人,硕士生195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7人,国家优青(含海外优青)2人,广东省级人才计划15人。
所级中心定位为统筹研究所科研装备资源配置,加强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规划和执行研究所仪器设备类专项,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与水平,稳定技术人才队伍,承担技术支撑系统相关工作。通过规范所级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制订、完善所级中心管理细则,全面提升科技条件支撑能力,提升科研装备自主创新研制和实验方法创新能力,成为集仪器设备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技术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公共技术中心。
所级中心围绕研究所科研需求进行技术平台建设、技术方法及功能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心由分管所领导担任主任,两名副主任,设立了所级中心办公室(成员采取席位制,成员包括:资产处、科技处代表,以及专职成员),同时下设分析测试中心。仪器分两类管理:,一部分是集中在分析测试中心运行;一部分放在重点实验室或课题组运行;仪器管理员是课题组和所级中心双聘。2009年成为择优支持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获国家CMA,2012年加入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所级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42台/套,13967.69万元;共享仪器设备86台/套,1.28亿元。2024年在职4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人才2名,正高级9名,副高级14名,中级及其它24名。其中包括专职分析测试中心人员16名,团队双聘人员27名,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各2名。人员结构合理,匹配仪器规模。
研究所大门
新能源大楼